【習慣成病】電腦頸

電腦頸

頸椎病

頸部結構複雜,筋膜頸筋膜圍繞頸部肌肉、血管神經組織,由於頸部肌筋膜長期負荷會導致頸、肩、胛持續「疲勞繃緊」;久而久之會誘發頸、肩、胛軟組織的「無菌性炎症」,包括:斜方肌、菱形肌,頭夾肌、頭半棘肌⋯等;若疲勞、炎症持續,會誘發各種頸部的各種慢性病變。

 

臨床表現為頸肩胛周邊肌肉長期疲勞繃緊,胸悶,胸椎間有壓痛點,手麻、骨刺⋯等,而頸椎神經因被擠壓會誘發:失眠、頭痛、頭暈、落枕⋯等身體的警號,治療期長,易復發。

長期疲勞繃緊,增加脊椎間的椎間盤(軟骨)突出問題,導致突周邊的神經根受到擠壓,常見於頸椎、腰椎。

 

 

「疲勞」的警號

人體是一個整體的代謝循環機體,香港註冊中醫師黃天賜表示:透過「經絡」激活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,與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的護理機理,是人類與生軀內的自我抗病維生機制的理論是相通。

疲勞是反映患部「血液循環、免疫淋巴循環、經絡循環(低阻抗容積通道)功能提早衰退,從而可增加患部誘發各種無菌炎症,或增加相關慢性病變發病率。

 

  1. 反映患部「養份」的補給下降,
  2. 反映「免疫力」下降….等。
  3. 反映「代謝廢物」累積,肌肉間的容積通道(經絡)與中樞神經的訊息溝通受阻。

 

疲勞護理123

  1. 防病發-「及早找出源頭」-及早透過定點按壓,找出「肩頸胛懸掛系統」最繃緊疲勞、或疼痛的位置。
  2. 防阻塞-「及早藥用護理」-及早找出舒緩患部周邊肌腱、韌帶的繃緊疼痛狀況,透過無痛針灸或定點藥用護理(薄荷冰感止痛),刺激患部組織胺的分泌(註1),改善患部的自我修復本能,減少發病率、及減少炎症病變的機會。
  3. 防病變-「及早管理疲勞」-透過簡單事重複做,工作前,工作後,於患部重複以上〔1~2〕,可避免疼痛的發病率。(1)改善肌肉間的經絡循環(低阻抗容積通道)的自我修復本能(註);(2)減少疲勞繃緊的壓力累積,促使患部血液循環、靜脈免疫淋巴循環;(3)改善神經未稍的發炎反應、舒緩疼痛、減少惡性病變的機會。

 

(註1)肌肉間的低阻抗容積通道(經絡)及與中樞神經的訊息傳遞(註)vol. 114 no. 26 > Andrew T. V. Ho,  6675–6684, doi: 10.1073/pnas.1705420114.

Leave a Reply